返回首页您好!欢迎访问兴华医疗集团-利辛兴华医院。今天是: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信息中心
医疗政策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医疗政策

谯城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扎实推进中医事业发展

来源: 最后更新:2016-07-05 00:00:00 作者: 浏览:1128次

    近年来,谯城区积极探索基层中医药发展新路径,通过政府领导、加大投入、强化队伍、规范管理等措施,着力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初步形成以“国医堂”为主题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力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筑牢事业保障。国家和省、市提出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牢牢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支持,努力形成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弘扬华祖遗风,光大中医文化,做大做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品牌。


    1、是强化责任主体。成立以区长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出台了《谯城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明确了“完善一个服务体系”、“加强队伍、专科、文化等三个建设”为工作重点,通过与乡镇、街道签订责任状、召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动员会、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现场会,积极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2、是凝聚部门合力。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明确卫生、财政、人社等区直部门职责分工,区卫生计生委主动强化与区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工作友谊;将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列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加以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基层落实的工作机制。

    3、是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政府办医职责,明确财政保障范围,对基层医疗机构收入全额返还,将离退人员经费、在职人员基本工资、住房公积金、医疗费用、项目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区级财政投入中医药体系建设经费共计610万元。在保障基础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安排中医药重点建设经费50万元,重点支持基层中医药网络、中医专科、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建设。乡镇、街道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至少能够开展10种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简易针灸、火罐、牵引床、神灯等5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


    4、是提供政策倾斜。将推广中医药与实施新农合、基本公卫协同推进,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一是建立中医药补偿与新农合筹资同步增长机制,将符合政策的中医药诊疗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二是将中医、中药饮片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15个百分点,乡、村医疗机构门诊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55%,中医药门诊报销年度封顶提高到200元(西医封顶100元),新增的额度专用于门诊中医药费用报销。三是村医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中医技术的费用由乡镇卫生院承担。2015年全区乡镇、街道医疗机构中医门诊16.2万人次,中医药收入870万元。


    二、加强阵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推出区、乡、村三级样板和典型,提供标准化、可复制的成功做法,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


    1、是发挥中医院龙头作用,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华佗中医院以“承华祖遗风、仁爱精诚;融中西精髓、发展创新”为办院宗旨,重点开展基层中医药网络建设、中医专科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华佗流派”的基本团队架构。华佗中医院现有国家级名老中医1名,省级名中医3名,江淮名医1名,市级名老中医2名,市级名中医6名,6位专家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市第五批拔尖技术人才。2016年招聘中医硕士研究生23名,中药研究生2名,计划招聘中医医生38名,继续强化中医师资格队伍建设。按照古文化特色重新装修了中药房、国医堂,设立“治未病”中心,以体质辨识为抓手,以开辟中医药大讲堂为舞台,以康复医疗为立足点,充分展示大力宣传中医药防病治病理念,引导公民增强养生保健意识。建立全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筛选10多项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推广培训项目,编制了培训资料,通过举办培训班、巡回义诊、技术比武等形式,面向镇村两级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2、是建实网底,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明确基层中医药发展3年工作目标;组织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观摩学习、交流经验,转变“重西医轻中医”的传统发展理念;调整财政投入与医保政策,积极引导基层注重中医药服务。以“国医堂”建设为突破口,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形成相对规范完备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在推进“国医堂”建设中,谯城区制定了“国医堂”建设标准,面积不少于80㎡,体现中式风格,统一悬挂”国医堂”牌匾、中医引导图和五禽戏图谱,药橱、诊桌等室内设施装饰体现中医传统文化特色。内部一般设有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中药房等,至少配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2名及神灯、中药熏蒸床、牵引床、煎药机等设备,统一采购的中药饮片200种,能够开展针灸、拔罐、理疗、推拿、刮痧、熏蒸、敷贴、中医康复等中医适宜技术,形成集治疗、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中医诊疗模式。目前,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建有“国医堂”,总建筑面积达4100㎡;18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三、强化内涵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多年以来,谯城区始终坚持强化内涵建设,推进全区中医药事业朝着健康、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


    1、是强化华佗中医院重点专科建设。通过名医带名科、名科树名院及项目建设,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近年来,华佗中医院肝病科被列为国家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拥有肝病科、骨伤科、眼科、颈肩腰腿痛等省级重点专科(专病)4个,脑病科、肺病科、肿瘤科、糖尿病科、针灸推拿科、妇产科、肛肠科等7个市级重点专病专科建设项目。医院“国医堂”设有华佗医学研究所、亳州市首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唐祖宣国医大师工作室,杨从鑫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及3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2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


    2、是积极实施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基层医疗机构临床骨干人员参加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和专业技术培训班。开展中医专家“传、帮、带”,定期选拔基层医疗机构骨干人员到中医院从师学徒。近年来,共培养镇村中医专业人员260多名。在村卫生室,将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进一步壮大了基层中医药骨干队伍。


    3、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中医药人员工资待遇,对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中医人才,在绩效考核福利分配方面予以倾斜,帮助解决住房等后顾之忧,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真正把优秀人才留住。开展优秀中医药工作者评选活动,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提拔到科室领导岗位,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资助中医药人员报考各类院校进行在职学习和外出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和学历。


    4、是衔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中医药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衔接,大力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率先在全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开展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重点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和中医体质辨识,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地址: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和平路西侧、长春路北侧
24小时接诊电话:0558-8835120  客服热线:0558-8835002

皖ICP备19018998号-1